书法欣赏

特7 伟大的祖国——古代发明(第四组),老纪特邮票回收一览表

浏览(555)作者:shendu来源:惠泽藏品网时间:2022-06-13

特7 伟大的祖国——古代发明(第四组)


(62)800元,司南·战国,500万枚

(63)800元,地动仪·东汉,500万枚

(64)800元,记里鼓车·晋,500万枚

(65)800元,浑仪·明,500万枚


1953.12.1。雕刻版。P14。38mm×22mm。96(8×12)。

[D]孙传哲、夏中汉。[E]吴彭越、刘国桐、李曼曾、林文艺。北京人民印刷厂营业分厂。


P.S. 为了宣传伟大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,邮电部1953年12月1日发行了《伟大的祖国(第四组)古代发明》特种邮票,全套4枚。邮票图案采用白描勾线的画法,在不加任何背景的票面上勾画出四件古代发明模型,并于左边缘统一缀饰着风格一致而形式有变的纹样,既具有民族风格,又突出了主题,使邮票显得更加美丽。


第一图为“司南·战国”。图案是中国战国时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的一种指南针——司南模型。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(原中国历史博物馆)。

战国时代(公元前300年左右),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,发现了磁石和它的吸铁性,并又发现了磁石的指极性。在此基础上,便开始应用磁石做指示南北方向的工具,古人称它为“司南” 。司南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,形状像勺子,底圆。司南本身就是磁体,把它放在平滑的“地盘”上自由旋转,等静止时,勺柄就指向南方,勺头就指向北方。地盘四周刻有八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和十二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,加上四维(乾、坤、巽、艮)共24向,用来配合司南定向。而且,中华民族的祖先很快就把指南针应用到航海上去,基本上克服了远渡重洋的困难,给后来的航海事业打下了基础。从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可以看出,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磁学和地磁学的知识。


第二图为“地动仪·东汉”。图案是一架复原的地动仪——中国东汉张衡发明创造的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震源的仪器。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(原中国历史博物馆)。

公元132年(阳嘉元年),张衡终于创造出了地动仪,在人类与地震灾害作斗争的历史上,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地动仪的内部结构很精巧,主要是中间的“都柱”(类似惯性运动的摆)和它周围的“八道”(装置在摆的周围和仪体相接连的八方向的八组杠杆机械)。外面相应设置八条龙,盘踞在八个方位上。每个龙头的嘴里含有一个小铜球,每个龙头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张口向上。如果什么地方发生了强烈的地震,传来地震的震波,“都柱”偏侧触动龙头的杠杆,使处在那个方位的龙嘴张开,铜球便当啷一声掉在下面的蟾蜍口里。这样,观测人员根据铜球“震声激扬”而知道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发生了地震。中外学者对张衡的地动仪一致给予很高的评价,认为它是利用惯性原理设计制造的,它的基本构造符合物理学的原理,能探测地震波的首先主冲方向。和外国相比,张衡地动仪要比西方类似仪器的出现,早约一千七百年。


第三图为“记里鼓车·晋”。图案是中国王振铎于1937年制作的记里鼓车复原模型。

记里鼓车又名“大章车”,是中国晋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制作的一种计算里程的仪器。记里鼓车的整个齿轮系和车辆同行同止。只要车辆一转动,整个齿轮系就随着转动。车轮一停,整个齿轮系也随着停止。足轮直径六尺,转一周车行十八尺,足轮回轮一百周,车行一百八十丈,恰合一里之数。足轮、下平轮、旋风轮和中平轮等四个齿轮的齿数分别是 18、54、3、100。车行一里=1 周,中平轮只转一周。在中平轮的轴上装着一个起凸轮作用的拨子,拨动木人的手臂,就可以使木人击鼓一次。也就是车行一里击鼓一次。如果再加上一个10齿的小平轮和一个100齿的上平轮,每当车行10里的时候,上平轮才能转一周,它上面的拨子拨动另一个木人的手臂,使木人击镯一次。


第四图为“浑仪·明”。图案是现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浑仪模型。

浑仪是天文学家测定天体方位的一种仪器。中国最原始的浑仪可能是由二个圆环组成,一个是固定的赤道环,一个是四游环,也叫赤经环。东汉中期,为了更方便地测量太阳的位置,傅安和贾逵又在浑仪上安装了黄道环。当张衡又加上地平环和子午环后,便制成了完整的浑仪。到元代至元十三年(公元1276年),郭守敬制造了非常精细的铜质的浑仪。浑仪上有地平环、赤道环、黄道环和子午环,都刻着度数,可以测定任何星宿的地平经纬度。郭守敬等创制的浑仪,于清康熙五十四年(公元1715年)被传教士纪理安当作废铜给熔化了。现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浑仪模型,是在明代正统二年至七年(公元1437年~1442年)间,由钦天监监正皇甫仲和按照北宋沈括等人改进的浑仪原型仿制而成。


老纪特邮票指新中国成立以后到“文革”期间开始发行“文革”邮票为止,其间所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统称。

从1949年10月8日,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纪念邮票《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》开始,邮政部门即在邮票的底边位置注明了邮票的序列号,全套枚数等信息内容,其中纪念邮票使用“纪”字打头,特种邮票用“特”字打头,这也是老纪特邮票得名的来由。这种在每枚邮票上加注志号的形式,在世界邮票史上是首创,大大的方便了国外集邮者的收藏和研究,赢得了广泛的好评。

老纪特邮票一般的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:旧币值时期和新币值时期。旧币值时期以第一套人民币币值为单位,标注邮票价格,其中最早的几套纪念邮票还使用过“中华人民邮政”的称谓。后来若干套早期的品种,由于发行量较小,无法满足集邮者的需要,经过改版后再次发售,被称作“再版邮票”。

以1955年6月发行,面值8分的纪31《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》邮票为标志,老纪特邮票进入了新币值时期,一直延续至文革以后。

老纪特邮票是中国邮票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,无论从设计水平和印刷质量来讲,都大大的超越了以前的历史时期。邮票上所涉及的内容,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,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,出现了一大批的精华品种,直到今天,依然受到广大集邮者的普遍赞誉。

您浏览过的商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