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法欣赏

莫以炒新判行邮票行情

浏览(998)时间:2011-07-06

莫以炒新判行邮票行情 

      当邮市进入回调期的时候,令不少投资者对邮票失去信心,其实只要选好品种,也不会被炒客而导致资金流失!!

      十多年来有些市场人士总是对“炒”新津津乐道,甚至把“炒”与不“炒”,“炒”得高与不高,作为判断邮市好与不好的准绳。其实“炒”新这种现象只是反映了政策动向的一个侧面,它既不反映邮市全貌,更不能反映集邮事业的发展状况。由此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失偏颇。
  一是邮品是一种印刷品,又是由邮政独家印制,独家发行,独家经营,独家管理的垄断性产品。印什么,印多少,公布多少发行量,什么时间公布,都是以自身利益为转移的,这是由企业的性质决定的。在发行“香港回归金箔小型章”时,不是曾明确规定邮协会员平均每5人1枚,而在上市时只要肯出高价,要买多少有多少。21世纪以来发行的“量少邮品”,规定只有预订户才能买到,结果是在二级市场上被“炒”上了天。此类事例不胜枚举,邮界人士也早已司空见惯,足以说明问题的实质了。
  二是能够“炒”起来的邮品筹码必多,且易集中,这些筹码的源头不言而喻。反之,真正存世量少的老邮品,却“炒”不起来,都是根据集邮需求,由市场说了算的,这也是不争的事实。

  三是“炒”新只是一种短期化行为,面对60年来发行的邮品,有限的资金,只能轮换“炒”作其中的几个品种。而被“炒”作的这部分品种,又都是些未经通信消耗,又未全部进入集邮者邮集的邮品,只是在一个“炒”作圈子里转悠,转悠来,转悠去,转悠的价格虚高,和其应有的价值严重背离,又会跌下来,“套”住一大批,就连集邮者也备受株连而大量流失。

  回顾“炒”新的历史,参与者大多充当了始作俑者的牺牲品,给邮市带来的是灾难。相信投资者、收藏者在事实面前是会作出取舍的.
 

您浏览过的商品